东游记 – 德国艺术家Sebastian Heiner个展

2004年春天, 德国艺术家Sebastian Heiner在柏林Mitte区的家, 方桌上摆着友人送的关于中国的书,《巴尔扎克与小裁缝》,《龙的故乡》等等。这些书的封面或是龙的图案或是有着大辫子细眼睛的女孩子,带着这些印象,Sebastian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。

中国,北京,一切与想象全然不同

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之后, Sebastian开始惦记工作室的事。 幸运的是, 艺术家刘野借给他一间位于小汤山的画室。 这样Sebastian和其他来中国旅行的国外艺术家有了不同,他开始真正在北京工作了

在乡间的工作室, Sebastian的中国助手朱迪在画布上用毛笔写苏东坡的赋,边写边念。Sebastian听不懂也看不董,只知道大概是关于凭吊古战场或是纪录筵席。 他的工作是用油彩涂抹这些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方块字。用手,肘,刷子,扫帚,布一切可以信手拿来之物,调和上颜色,以激烈的动作,明亮高调的色彩,覆盖他们。方块字有时只留下只言片语,有时就什么都没有了。

余下的时间也安静,他们看书,听音乐,看DVD, 吃新鲜的蔬果,爬爬燕山山脉边缘的小丘。Sebastian还会给城里的朋友,或是远在欧洲的朋友打打电话。

周末,他们回到城里, 太多的人们,太多的声音,太多的东西。敏感的人会像海面一样吸收很多,却不由自主。

每周往返于喧闹的北京城和安静的乡下,Sebastian 就这样和助手朱迪工作了四个月。

有时Sebastian也会画小尺画的素描,细密的铅笔线下显现出在莫名的空间里游荡的人形,像远古的亲族在梦中遭遇。也许异乡人Sebastian是在以此排解乡愁的吧。

德国评论家对此前Sebastian的作品这样评论: “他在具像与抽象间搭建了一个中间地带,……并越界狂欢”。Sebastian在北京的作品把这个中间地带的范围扩大了,文化背景和空间的落差使他的作品显现出更多的忐忑不安, 更多的躁动,更多的摔打,和更多的冲撞。这十几幅作品可以看作是一个异乡的独白,它倾诉了艺术家内心被冲突与和解交互取代的过程。

环境的改变通常会给艺术家带来灵感,一切新的,未知的也同时意味着冒险。有意思的是,另一方面,绘画又像一个屏障,一种保护,使得艺术家到哪里都在做几乎相同的事,所有的颠覆都有了相同的出口。

聂牧
策展人